1. 定義
神經刺激低頻治療儀(Low-Frequency Nerve Stimulation Device, 簡稱 TENS 或類似)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設備。它通過皮膚電極向人體施加低電壓、低頻率的脈沖電流,刺激特定的感覺神經纖維,以達到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放松肌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等治療目的的設備。
2. 核心原理
閘門控制理論: 這是解釋其止痛作用最常用的理論。低頻電流刺激皮膚上的粗大感覺神經纖維(Aβ纖維),這種刺激信號會“搶先”傳入脊髓,抑制或“關閉”負責傳導疼痛信號的細小神經纖維(Aδ和C纖維)向大腦傳遞疼痛信號的“閘門”,從而干擾或阻斷疼痛感知。
促進內源性鎮痛物質釋放: 持續的低頻電刺激可以促使人體自身釋放內啡肽、腦啡肽、5-羥色胺等具有鎮痛作用的神經遞質或激素,產生類似嗎啡的鎮痛效果(內源性鎮痛)。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電刺激能引起肌肉節律性收縮與舒張,起到“泵”的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組織供氧,加速代謝廢物(如致痛物質)的清除,有助于減輕炎癥和水腫,緩解疼痛。
神經肌肉刺激: 特定頻率和波形的低頻電流可以直接刺激運動神經,引起肌肉收縮,用于防止肌肉萎縮(廢用性肌萎縮)、輔助肌肉再訓練、促進癱瘓肌肉功能恢復等。
調節神經系統興奮性: 對某些神經功能障礙(如神經損傷后感覺異常),適當的電刺激可能有助于調節神經的興奮性,促進神經功能的修復和重組(神經可塑性)。
3. 主要特點
頻率范圍: 通常在 1 Hz 到 150 Hz 之間,最常用的止痛頻率在 2 Hz 到 100 Hz 范圍內。不同頻率側重效果不同(如低頻促進內啡肽釋放,較高頻側重閘門控制)。
低強度: 輸出電流微弱,安全閾值內,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
便攜性: 大多數設備設計小巧便攜,適合家用和專業環境。
非藥物性: 提供一種非藥物止痛和治療的選擇,減少對藥物的依賴及其副作用。
非侵入性: 通過皮膚表面電極傳導,無需手術或注射。
4. 主要應用范圍 (適應癥)
急慢性疼痛管理:
肌肉骨骼疼痛:腰背痛、頸肩痛、關節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扭傷、拉傷、肌腱炎、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等。
神經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經痛、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疼痛、幻肢痛、復雜區域疼痛綜合征等。
術后疼痛。
頭痛(緊張性頭痛、偏頭痛預防)。
痛經。
神經康復:
中風后偏癱肢體功能恢復(輔助運動誘發,緩解痙攣)。
周圍神經損傷后的康復(促進神經再生,防止肌肉萎縮)。
脊髓損傷后并發癥管理(疼痛、肌肉痙攣)。
肌肉問題:
肌肉松弛、緩解痙攣。
防止和改善廢用性肌萎縮。
運動后肌肉疲勞恢復。
促進血液循環: 用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緩解水腫。
5. 常見類型 (模式)
設備通常提供多種預設或可調的治療模式:
常規/連續模式: 持續輸出固定頻率和脈寬的電流,主要用于急性疼痛和閘門控制。
調制/變頻模式: 頻率、脈寬或強度隨時間自動變化,防止神經適應,提高效果,常用于慢性疼痛。
爆發/簇模式: 以短促的脈沖群形式輸出電流,模擬針灸手法,常用于深部組織疼痛和促進內啡肽釋放。
強度調制模式: 電流強度周期性起伏,提供更舒適的按摩感,促進血液循環。
神經肌肉電刺激模式: 特定參數設計用于引起肌肉強直或節律性收縮。
6. 使用方法
清潔皮膚: 確保電極放置區域皮膚清潔干燥。
放置電極: 將電極片粘貼在疼痛區域、相關神經干路徑或穴位上(通常成對使用)。具體位置需參考說明書或專業人士指導。
連接設備: 將電極導線連接到儀器。
開機設置: 選擇合適模式、頻率、脈寬。
調節強度: 緩慢增加刺激強度至用戶感覺到明顯的麻刺感、震動感或肌肉輕微抽動(取決于治療目的),但不引起疼痛或不適(舒適耐受強度)。
治療時間: 每次治療通常持續 15 到 60 分鐘,每天可使用數次。具體時長和頻次遵醫囑或說明書。
結束: 治療結束后,先調低強度至零,再關閉設備,移除電極片。
7. 效果與局限性
效果:
對許多類型的疼痛(尤其是肌肉骨骼痛和部分神經痛)有顯著的緩解作用,效果個體差異較大。
部分患者效果立竿見影(閘門控制),部分需要多次治療累積效果(內啡肽釋放)。
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常與藥物、運動療法等結合使用效果更佳。
局限性/并非萬能:
不能治愈導致疼痛的根源性疾病(如腫瘤、嚴重感染、骨折等)。
效果因人而異,并非對所有患者或所有類型疼痛都有效。
通常提供的是暫時性的疼痛緩解。
需要堅持使用才能維持效果(尤其慢性疼痛)。
8. 禁忌癥與注意事項
絕對禁忌:
佩戴心臟起搏器、植入式心臟除顫器的患者。電刺激可能干擾起搏器工作。
電極放置于頸動脈竇區域(頸部兩側前方)。
孕婦腹部或腰骶部(除非在專業醫師指導下用于分娩鎮痛)。
惡性腫瘤部位。
活動性出血部位或血栓性靜脈炎部位。
嚴重認知障礙無法表達感覺者。
相對禁忌/需謹慎使用:
皮膚破損、感染、炎癥或感覺缺失(如嚴重糖尿病神經病變)區域。
癲癇患者。
嚴重心臟病患者(非起搏器依賴)。
孕婦(除分娩鎮痛外,使用前應咨詢醫生)。
注意事項:
避免電極跨胸部放置(左右電極分別放在身體兩側),電流可能穿過心臟。
避免電極放置在腦部。
不要在駕駛或操作危險機械時使用,以免分神。
電極片應避免接觸金屬物品(如項鏈)。
皮膚敏感者可能出現接觸性皮炎,可更換電極片類型或使用部位。
初次使用或調整參數后,應緩慢增加強度。
如果疼痛加劇或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詢醫生。
仔細閱讀并遵循設備說明書。
家用前最好咨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 確保適合使用,并獲得正確的電極放置指導和參數設置建議。
9. 家用與醫用
家用型: 設計簡單,操作便捷,預設模式多,安全性高,適合患者自我管理慢性疼痛。購買時需認準正規醫療器械注冊證。
醫用型: 功能更強大,參數調節更精細,模式更多樣,常由物理治療師在診所或醫院使用,可結合其他物理治療手段。
10. 發展趨勢
智能化: 連接手機APP,記錄治療數據,提供個性化方案。
可穿戴化: 更小巧、隱蔽、貼合身體的電極和主機設計。
靶向性增強: 結合生物反饋或其他技術,使刺激更精準作用于目標神經。
參數優化研究: 深入探索不同疾病的最佳刺激參數組合。
神經調控應用拓展: 探索在更多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癲癇、抑郁癥等)中的應用潛力(這通常涉及更復雜的刺激方式和設備)。
總結
神經刺激低頻治療儀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非藥物、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工具,廣泛應用于各種急慢性疼痛、肌肉問題和神經康復領域。其核心原理包括閘門控制、促進內啡肽釋放、改善循環和神經肌肉刺激。雖然效果顯著且副作用少,但并非萬能,存在禁忌癥和局限性。正確選擇和使用(尤其是電極放置位置和參數設置)對獲得最佳療效至關重要。使用前咨詢醫療專業人士,并嚴格遵守說明書和禁忌癥要求,是安全有效應用的關鍵。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