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機使用禁忌與注意事項
一、麻醉機使用禁忌
設備相關禁忌
氣源混淆:氧氣(O?)與氧化亞氮(N?O)等氣源接口混淆可能導致肺過度膨脹、張力性氣胸,甚至循環系統衰竭。
蒸發器超量:蒸發器內麻醉藥量超過標志窗上限可能引發麻醉氣體過量涌入氣道,導致呼吸抑制或中毒。
鈉石灰失效:未裝或使用質量低劣的鈉石灰(二氧化碳吸收劑)可能導致二氧化碳蓄積,引發血壓上升、脈壓增大、呼吸深粗,甚至驚厥或呼吸心跳停止。
螺紋管脫落或漏氣:俯臥位或頭面部手術中易發生,導致供氧中斷,危及患者生命。
患者相關禁忌
絕對禁忌:
休克或嚴重低血容量患者:麻醉后可能因血流動力學波動導致器官灌注不足。
顱內壓增高患者:氧化亞氮等氣體可能擴張腦血管,加重顱內壓升高。
氣道梗阻或困難氣道患者:快速誘導氣管插管可能引發窒息。
凝血功能障礙患者:硬膜外阻滯可能引發硬膜外腔出血。
相對禁忌:
輕度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需評估手術必要性及麻醉風險,必要時安裝臨時起搏器。
中度貧血(Hb 60-90g/L)患者:優先選擇全麻以提高血氧分壓,避免硬膜外阻滯導致血液稀釋。
妊娠期患者:月經期女性凝血系統變化可能增加手術出血風險,需謹慎評估。
操作環境禁忌
強電磁干擾:在X光機、核磁共振儀等設備附近使用麻醉機可能引發設備故障或數據異常。
激光或高頻電刀使用:激光手術中未暫停吸入純氧可能導致燃爆;高頻電刀電極接觸不良可能引發電灼傷。
感染控制不足:未對呼吸回路、面罩等部件進行消毒可能導致交叉感染。
二、麻醉機使用注意事項
操作前準備
設備檢查:
確認麻醉機外觀無損壞,各部件連接緊密。
檢查電源、氣源(氧氣、笑氣等)是否充足,管道是否漏氣。
測試呼吸機、監測系統等功能是否正常,確保報警模塊靈敏。
患者評估:
了解患者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心律失常等)及當前生命體征。
對躁動或意識不清的患者,提前固定肢體或使用約束帶。
環境準備:
保持環境安靜,避免強電磁干擾。
確保手術室備有備用氧氣源及應急電源。
操作中規范
參數設置:
根據患者體重、年齡設定潮氣量(成人8-10ml/kg,兒童12-15ml/kg)、呼吸頻率(成人8-10次/分鐘,兒童12-16次/分鐘)及吸呼比(1:2-2.5)。
調節氧濃度(一般21%-100%)及麻醉氣體濃度,避免氧濃度過高或過低。
回路管理:
確保呼吸回路通暢,無泄漏(可通過觀察壓力變化或涂抹肥皂水檢測)。
定期檢查鈉石灰顏色及溫度,若指示劑變淺或罐體發熱需及時更換。
監測與報警:
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及麻醉機參數(氣道壓力、氧濃度等)。
對報警聲保持高度警惕,優先確認患者安全后再排查報警原因。
操作后處理
設備關閉:
關閉麻醉氣體揮發罐,調低氧濃度至最低,待患者呼吸平穩后脫離麻醉機。
按順序關閉麻醉機各部件電源及氣源開關。
清潔與消毒:
拆解呼吸回路,用清水沖洗螺紋管、面罩等部件,高溫高壓消毒后晾干。
擦拭麻醉機表面,避免血漬或藥液殘留。
記錄與報告:
記錄麻醉機使用情況(如參數設置、報警處理等)及患者反應。
發現設備故障或異常及時報告維修人員,并登記維修記錄。
三、特殊場景注意事項
急診或搶救場景
優先確保患者呼吸通暢,必要時使用簡易呼吸器輔助通氣。
快速評估麻醉機功能,避免因設備故障延誤搶救時機。
兒科或老年患者
兒童:根據年齡調整潮氣量及呼吸頻率,避免過度通氣或通氣不足。
老年患者:密切監測血流動力學變化,防止麻醉過深引發低血壓或呼吸抑制。
長時間手術
定期更換鈉石灰(每45-60分鐘)及螺紋管,防止二氧化碳蓄積或回路污染。
監測患者體溫,避免低體溫引發并發癥。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