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茹麗娜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法務部主管護師
在我國醫療體系中,"住院家人陪護"已成為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與獨生子女家庭占比提升,老年患者激增與家庭照護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傳統家庭照護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025年4月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聯合發布了《醫院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方案》,這不僅是緩解"一人住院全家累"社會痛點的創新舉措,更是進一步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重要實踐。這一政策在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升患者照護質量的同時,在落地實施過程中也可能暴露出潛在風險與現實困境。本文將從政策出臺背景、運行模式、潛在風險及應對建議等維度展開分析,為推動免陪照護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一、政策出臺的時代背景
當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8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400萬,而獨生子女家庭數量高達1.8億戶。家庭規模持續小型化與老年患者照護需求激增的雙重壓力下,傳統家屬陪護模式已難以維系。據中國醫院協會調查顯示,住院患者家屬日均陪護時間超過12小時,78%的家庭因陪護出現工作與生活秩序紊亂。在此背景下,免陪照護服務應運而生,通過專業化醫療照護團隊替代家屬陪護,實現"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有效釋放家庭照護壓力,提升醫療服務效率。這一政策響應了2023年國家衛健委啟動的《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是該計劃的深化與落地。
二、試點策略與運行模式
(一)漸進式試點布局
1.精準選點
首批在老齡化程度高的城市,遴選2-5家三級醫院試點,優先選擇老年醫學科、神經科等生活照護需求高的科室,暫不納入產科、兒科,并預留普通床位保障患者選擇權。
2.資源保障
強化試點病區護士配置,補充合格醫療護理員;建立質量監控體系,以工作質量和滿意度考核;完善后勤保障,探索護理員激勵晉升機制。
(二)專業化服務模式創新
免陪照護以科學分工重構住院服務照護模式:
1.團隊協作
醫療護理員在護士指導下提供生活照護,如協助進食、康復訓練;責任護士負責醫療監測、操作及護理員監督,形成專業互補。
2.服務標準化
涵蓋基礎生活照料、醫療輔助、心理關懷及出院指導四大模塊,打造24小時閉環服務,兼顧患者生理與心理需求,實現院內院外服務銜接。實踐顯示,固定崗位護理員可提升??普兆o質量,達成患者、家庭與醫療體系多贏。
三、潛在風險分析
免陪照護服務在落地實施過程中,面臨制度銜接不暢、專業人才短缺、服務標準不統一等系統性風險,這些問題不僅直接影響服務質量與患者體驗,更成為制約政策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瓶頸,亟需通過系統性頂層設計與創新性實踐探索予以破解。
(一)經濟負擔潛在風險,可能加劇信任危機
政策雖以緩解家庭陪護壓力為初衷,但在實際執行中,若服務費用過度依賴患者支付,將對長期住院的低收入群體形成“二次經濟擠壓”。部分醫院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后,患者需額外承擔服務費用,極易引發患方對醫院“變相收費”的質疑。這種經濟矛盾不僅可能導致投訴率激增,更會加劇醫患信任危機,嚴重阻礙政策的普及推廣進程。
(二)法律權責界定不清,風險處置機制缺位
在免陪照護服務場景下,護理員通常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開展翻身、喂食等基礎護理工作。一旦因操作不當引發患者傷害事件,第三方派遣模式下的責任劃分極易陷入困局,醫療機構、第三方公司、護理員三方的權責邊界模糊,職務行為認定缺乏明確標準,導致糾紛處理無據可依,進一步加大監管難度與風險化解成本。
(三)醫院運營成本高,服務供給難以為繼
在財政補貼不足的情況下,醫院若采用自聘護理員模式,將面臨人力成本、培訓成本與運營管理成本的多重壓力。收支失衡的運營困境,可能迫使醫院壓縮服務規模、降低服務質量,甚至直接影響政策執行的持續性。
四、應對建議
(一)構建多元協同的費用分擔機制,降低患者支付壓力
1.優化醫保支付體系
科學制定"非醫療照護服務"核心項目清單,將基礎生活照料、安全看護、陪伴支持等服務優先納入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地區的長護險支付范疇,條件成熟時逐步擴展至基本醫療保險。同時,建立按服務項目、時長、服務包的多元報銷機制,合理設定報銷比例與限額,簡化結算流程;鼓勵商業護理保險發展,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的費用保障體系,切實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2.建立多元分擔機制
設立專項扶持資金,針對低收入群體、失能老人、終末期患者等特殊群體實施定額補貼或費用減免政策,筑牢民生保障底線。
3.優化個人付費結構
根據服務類型、時長及患者經濟狀況,制定差異化階梯付費標準,確保費用負擔與支付能力相匹配。
(二)健全醫療機構主導的第三方服務管理體系
1.嚴格市場準入標準
醫療機構應制定涵蓋企業資質、資金實力、專業團隊配置(護理員資質認證、培訓體系)、服務經驗、質量管控、風險應對能力等維度的準入細則,建立動態評估機制。
2.強化全周期監管考核
通過定期巡查、服務質量抽檢、患者滿意度調查、投訴閉環處理等手段,構建常態化監管機制;建立服務質量KPI考核體系,將考核結果與合作資質掛鉤。
3.細化服務標準規范
制定涵蓋服務響應時效、護理操作流程、安全管理要求、人員行為規范等內容的標準化服務指南,形成可量化的考核指標體系。
(三)完善三方權責明晰的契約機制
1.法律關系
明確醫療機構與第三方公司是合作關系?;颊撸覍倥c醫療機構是醫療服務關系,與第三方公司是照護服務關系。
2.清晰界定權責邊界
醫療機構承擔對患者整體醫療安全和管理的主體責任;負責對第三方服務的引進、監管、考核與協調;處理涉及醫療行為的投訴與糾紛;提供必要的場地、設施支持與信息溝通渠道。第三方公司嚴格按照合同約定和服務規范提供非醫療照護服務;承擔其雇傭護理員的培訓、管理、薪酬福利及行為責任;負責服務過程中因護理員過錯導致的照護相關損害責任及民事賠償;及時響應患者/家屬需求并報告異常情況;配合醫療機構的監管與考核。
3.簽訂規范合同
醫療機構與第三方公司必須簽訂權責清晰、內容完備的服務合同,明確服務內容、標準、價格、考核、違約責任、保險、爭議解決等關鍵條款。同時,向患方提供服務知情同意書,充分履行知情告知義務,尊重患方的陪護意愿,做到“免陪不強制”,明確服務內容、費用、三方權責等。
(四)加強技術與標準支撐
通過搭建服務監管信息化平臺,實現照護服務從接單到執行的全流程數據留痕與響應時限智能監控;同步推廣《浙江省醫院陪護服務合同(示范文本)》,從制度層面規范服務內容與權責邊界,強化標準化建設;同時構建可視化服務系統,家屬可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護理過程、健康數據等動態信息。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提升了服務透明度與規范性,更通過數字化存證為糾紛處理提供客觀事實依據,有效降低法律風險。
結 語
展望未來,免陪照護病房的全面推廣將推動醫療服務體系的深刻變革。這一創新舉措不僅能有效緩解千萬家庭的陪護壓力,減輕患者家屬的身心負擔,還將促進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效率。當然,任何改革創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進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制度銜接、服務標準統一、專業人才培養等諸多挑戰。這需要政府部門、醫療機構、法律界以及患者群體等多方攜手合作,共同探索完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配套機制,從而實現患者安心、家屬放心、行業發展的多贏局面。
作者簡介: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法務部主管護師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藥法律專業委員會忠言法語微信公眾號2025年第61期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